![]() ![]() |
|
2007年执业医师考试考点精析(内科)四九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不详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4/18 13:20:54 文章录入:杜斌 责任编辑:杜斌 | |
|
|
第四十九章 病毒感染 第一节 病毒性肝炎 【考纲要求】 1.病原学:肝炎病毒的种类及其抗原抗体系统。 2.流行病学:甲型、乙型、丙型和戊型病毒性肝炎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及人群易感性。 3.临床表现:病毒性肝炎的临床分型及各型肝炎的临床表现。 4.诊断:各型肝炎的诊断(临床诊断及病原学诊断)。 5.鉴别诊断:黄疸型肝炎与其他原因引起的黄疸的鉴别。 6.治疗:慢性肝炎的抗病毒治疗及重型肝炎肝性脑病的防治。 7.预防:病毒性肝炎的预防措施。 【考点纵览】 1.乙型肝炎三抗原抗体系统的临床意义。 2. HBV DNA聚合酶位于HBV核心部分,是直接反映HBV复制能力的指标,是HBV感染最直接、最特异和灵敏的指标。 3. HCV RNA在血清中的检出,表明血液中有 HCV存在,是有传染性的直接证据。 4.粪口途径传播见于甲型和戊型肝炎,体液传播是HBV、HDV、HCV的主要传播途径。 5.急性肝炎可分为三期:黄疸前期、黄疸期和恢复期。 6.慢性肝炎仅见于乙、丙、丁3型肝炎。 7.黄疸型肝炎需要与溶血性黄疸和肝外阻塞性黄疸鉴别。 8.肝炎的抗病毒治疗及重型肝炎肝性脑病的防治。 【历年考题点津】 1.10岁男孩,近8天来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乏力、尿色黄来院就诊。病前两周曾注射丙种球蛋白一支。检查:巩膜黄染,肝肋下3cm、脾未触及,化验;ALT500U,胆红素85.5μmol/L,抗HAV-IgM(+),抗HAV-IgG(+),HBsAg(+),HBeAg(+),抗HBc-IgM(+),应诊断为 A.急性甲型肝炎,乙肝病毒携带者 B.急性乙型肝炎,既往感染过甲型肝炎 C.急性甲型肝炎、乙型肝炎 D.被动获得甲肝抗体,急性甲型肝炎,乙肝病毒携带者 E.被动获得甲肝抗体,急性乙型肝炎 答案:C 试题点评:抗HAV-IgM(+)仅在急性感染时出现,而HBsAg(+),HBeAg(+),抗HBc-IgM(+)也提示同时感染了乙型肝炎。故选C。 2. HBV感染后产生的保护性抗体是 A.抗-HBs B.抗HBcIgM C.抗HBcIgG D.抗HBe E.抗前S 答案:A 3.下列乙肝病毒标记物中反映HBV有活动性复制和传染性的是 A.表面抗原(HBsAg) B.表面抗体(抗-HBs ) C.e抗原(HBeAg) D.e抗体(抗-HBe) E.核心抗体(抗-HBc) 答案:C 4.下列肝炎病毒基因组归类于DNA病毒的是 A.甲型肝炎 B.乙型肝炎 C.丙型肝炎 D.丁型肝炎 E.戊型肝炎 答案:B 5.在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不能检测到的乙肝病毒标记物是 A. HBsAg B.抗-HBs C. HBeAg D. HBcAg E.抗-HBc 答案:D 6.儿童感染戊肝病毒后,常表现为 A.显性感染 B.潜伏性感染 C.隐性感染 D.病毒携带者 E.病毒清除 答案:C 7.甲型肝炎病程中,传染性最强的阶段是 A.潜伏期 B.黄疸前期 C.黄疸期 D.恢复期 E.慢性期 答案:B 8.感染病原体后,仅引起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临床上不出现特异性的症状和体征,称为 A.显性感染 B.潜伏性感染 C.隐性感染 D.病原携带状态 E.病原体被清除 答案:C 9. Dane颗粒是 A.丁型肝炎病毒 B.乙型肝炎病毒 C.甲型肝炎病毒 D.戊型肝炎病毒 E.丙型肝炎病毒 答案:B 10.男性,44岁,发现HBsAg阳性9年,ALT时有增高。近3周来食欲下降,尿黄,明显乏力,齿眼出血,近2周尿少。查体:神清,扑翼样震颤(+),化验:ALT176U/L,TBIL 432μmol/L,PT 38秒(对照 13秒),该患者应诊断为 A.病毒性肝炎乙型慢性重型 B.病毒性肝炎乙型亚急性重型 C.病毒性肝炎乙型慢性重度 D.乙肝后肝硬化 E.病毒性肝炎乙型慢性中度 答案:A 试题点评:患者在慢性肝炎的基础上出现急性的重度肝炎的症状为病毒性肝炎乙型慢性重型。 11.血清中常规检查检测不到的HBV标志物是 A. HBsAg B. HBeAg C. HBcAg D.抗-HBe E.抗-HBc 答案:C
第二节 流行性出血热 【考纲要求】 1.病原学:病原体。 2.流行病学:主要宿主动物和传染源、主要传播途径及流行特征(季节性与周期性)。 3.发病机制:休克、出血、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生机制。 4.临床表现:典型病例的五期经过。 5.诊断:血、尿常规检测及免疫学检查在诊断中的意义。 6.治疗:临床各期的治疗原则。 7.预防:预防措施。 【考点纵览】 1.流行性出血热的病原体主要是黑线姬鼠和褐家鼠。 2.休克、出血、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病机制。 3.典型病例的五期经过,包括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发热期的临床表现。 4.流行性出血热的治疗原则是“三早一就”。 【历年考题点津】 1.女,19岁,农民,12月在水利工地上突起发热,伴头痛,眼眶痛,腰痛。病程第四日就诊时热已退,血压偏低,球结膜水肿,出血,胸背部见条索点状瘀点。前一日24小时尿童340ml,该病例最可能的诊断是 A.败血症 B.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C.流行性出血热 D.钩体病 E.急性肾小球肾炎 答案:C 试题点评:患者有发热、三痛,热退后出现低血压,出血点,是典型的流行性出血热。故选C. 2.某患者,于1月3日起发病,三天来发热,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头痛,四肢酸痛,腰痛。体检:重病容,球结膜充血,无水肿,咽充血,腋下可见点状抓痕样出血点,肝脾未及。血常规检查:WBC12×109/L,N 72%,L 28%,可见异型淋巴细胞。尿常规:尿蛋白( ),RBC 2~5个/HP,该患者首先考虑的诊断为 A.钩端螺旋体病 B.败血症 C.流行性出血热 D.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E.结核性脑膜炎 答案:C 试题点评:患者有发热、三痛,出血点,血中可见异型淋巴细胞及肾损害,是典型的流行性出血热。
第三节 艾滋病 【考纲要求】 1.病原学:病原体。 2.流行病学:传染源、传播途径及高危人群。 3.发病机制:CD 4 T淋巴细胞受损伤的方式及表现。 4.临床表现:临床分期及各期主要临床表现。 5.诊断:流行病学资料、临床及实验室诊断。 6.治疗:目前抗病毒治疗的主要药物种类。 7.预防:切断传播途径的措施及其重要性。 【考点纵览】 1.病原体是人免疫缺陷病毒HIV,主要感染CD 4 T淋巴细胞。 2.传播途径主要是体液传播,其中性接触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 3.CD 4 T淋巴细胞受损伤的方式及表现。 4.艾滋病的临床分四期及各期主要临床表现。 5.下列六项临床表现应考虑艾滋病的可能:体重下降10%以上;慢性咳嗽或腹泻1个月以上;发热I个月以上;全身淋巴结肿大;反复出现带状疱疹或慢性播散性疱疹;口腔念珠菌感染。 6. HIV-1抗体阳性标准为ELISA法连续2次阳性,经免疫印迹法证实。 【历年考题点津】 1.可通过母婴传播的传染病是 A.甲型病毒性肝炎 B.艾滋病 C.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D.霍乱 E.细菌性痢疾 答案:B 2.男,40岁,因反复机会性感染入院,检查发现患者伴发卡波济肉瘤,诊断应首先考虑 A.先天性胸腺发育不全 B.腺苷脱氨酶缺乏症 C. X-性连锁低丙球血症 D.艾滋病 E.选择性IgA缺乏症 答案:D 试题点评:卡波济肉瘤是HIV与人疱疹病毒8型共同感染所致,因此,该题应选D。 3.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在人体内作用的靶细胞是 A. CD 4 T淋巴细胞 B. CD 8 T淋巴细胞 C. B淋巴细胞 D. NK细胞 E. CTL细胞 答案:A 4. HIV与感染细胞膜上CD4分子结合的病毒刺突是 A. gpl20 B. gp41 C. P24 D. P17 E. gp160 答案:A 5.艾滋病患者肺部机会性感染最常见的病原体是 A.白色念珠菌 B.结核杆菌 C.疱疹病毒 D.巨细胞病毒 E.肺孢子虫 答案:E
第四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 【考纲要求】 1.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病原学和流行病学: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及流行特征。 2.临床表现:典型的临床经过(三期)及临床类型。 3.实验室检查:血清学检查及病毒分离。 4.鉴别诊断。 5.治疗:一般治疗及对症治疗。 【考点纵览】 1.乙型脑炎病毒属虫媒病毒B组。 2.猪是主要传染源,三带喙库蚊是主要传播媒介。 3.乙型脑炎典型的临床经过(三期)及临床类型。 4.病原学早期诊断为特异性抗体IgM阳性。 5.治疗要把好三关即高热、惊厥、呼吸衰竭。 【历年考题点津】 1.下列关于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病理改变的叙述,错误的是 A.神经细胞变性,坏死 B.血管套形成 C.软化灶 D.蛛网膜下腔有脓性渗出物 E.胶质细胞增生 答案:D 2.可用于流行性乙型脑炎早期诊断的实验室检查是 A.补体结合试验 B.血凝抑制试验 C.中和试验 D.特异性IgM抗体检测 E.病毒分离 答案:D 3.流行性乙型脑炎不具有的改变是 A.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和血管套形成 B.筛网状软化灶和脑水肿 C.蛛网膜下腔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的炎性渗出 D.胶质结节形成 E.神经细胞变性、坏死,出现噬神经细胞和卫星现象 答案:C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