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临床执业医师内科学知识点辅导:消化系统疾病(消化性溃疡)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不详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4/18 13:18:46 文章录入:杜斌 责任编辑:杜斌 | |
|
|
概述 消化性溃疡主要是指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球部的慢性溃疡,因溃疡的形成与胃酸和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关,故名。少数的溃疡亦可发生于食管下端、空肠等。本病为常见病,发病率大约占人口10%,男性多见。临床上十二指肠溃疡(DU)较胃溃疡(GU)多见。DU好发生于青壮年,其临床表现为慢性病程,周期性发作,节律性疼痛及消化不良等症状;严重者发生上呼吸道出血、幽门梗阻、癌变、穿孔等并发症。
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应是独立的疾病,但其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原则及并发症大致相同,因此归在一起论述。 病因和发病机制
其他因素 遗传与免疫因素可能与溃疡病发病有关。如消化性溃疡有家族史者比正常人高。“O”型血者发病率高。部分消化性溃疡患者可查出抗分泌型IgA抗体等。长期吸烟者溃病发病率高。总之,胃粘膜防御力量削弱易导致胃溃疡而胃酸分泌增高易发生十二指肠溃疡。而Hp是导致消化性溃疡的重要因素。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根据反复发作的慢性上腹部疼痛,具有周期性和节律性的特点,进食或服用碱性药物可获得缓解,可初步诊断为消化性溃疡。诊断则需要通过X线检查及胃镜检查。 2.鉴别诊断 1. 胃癌 胃癌早期可酷似胃溃疡,甚至治疗后可暂时缓解,极易造成误诊。胃镜活检查可帮助诊断。凡年龄在40岁以上出现上腹部不适或疼痛,进食后反而加重;或节律性改变,疼痛加重,食欲不振,应考虑胃癌的可能。应及早作胃镜检查确诊。胃癌晚期出现上腹部包块、消瘦、贫血、恶病质,检查大便隐血持续阳性时不难鉴别 。X线和胃镜均能确诊。 2.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和消化性胃溃疡均可能出现上腹部痛和嗳气、反酸等症状。但慢性胃炎上腹痛无规律性,而消化性溃疡上腹痛有周期性和节律性特点。通过X线和胃镜检查可以鉴别。 3.慢性胆囊炎和胆结石 疼痛无节律性;主要为右上腹疼痛并常放射及右肩,反复发作多与进食脂肪有关;应用碱性药物不能缓解;莫菲征阳性;B型超声波可明确诊断。 4.钩虫病 钩虫病居于十二指肠,可引起十二指肠炎,甚至黑便,症状可能酷似DU。胃镜在十二指肠降部可见到钩虫和出血点。凡来自农村或有土壤接触史者,有消化不良和贫血病史,应常规作粪检寻找钩虫卵,阳性时应作驱钩虫治疗。 治疗 一般治疗 饮食宜少食多餐,易于消化,避免辛辣、过咸食物及浓茶、咖啡等饮料。戒烟酒,避免对胃粘膜有损伤的药物。要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必要时可适当应用镇静药品 药物治疗 1.抗酸剂 常见的有氢氧化铝、氧化镁、三矽酸镁等。复合制剂有胃舒平、胃得乐等。 2.抑制胃酸分泌药物 可选用普鲁本辛、阿托品、复方颠茄片等。但忌用于合并幽门梗阻、青光眼、前列腺明显肥大、返流性胃炎时。 3.H2受体拮抗剂 目前常用的有甲氰米胍0.8g/d、雷尼替丁300mg/d、法莫替丁40mg/d等。连续服用,一般十二指肠溃疡愈合,而胃溃疡需8~12周愈合。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4.质子泵抑制剂 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远较H2受体拮抗剂为强,而且能抑Hp的增长。为溃疡最有效药物。常用药物为奥美拉唑20~40mg/d,兰索拉唑15~30mg/d,连续服用6~8周,副作用小。 5.增强粘膜防御力药物 胶体次枸橼酸铋(CBS)同时能杀灭Hp。服药后可使大便变黑色勿误认为上消化道出血。此药所含铋的吸收量少,但有积蓄作用,疗程不应超过8~12周以防中毒。严重肾功能不全者忌用。本品与牛奶或抗酸药同时服影响疗效。 硫糖铝,有保护胃粘膜的作用并具有吸附胃液中胆盐的作用,促使溃疡愈合,但能引起便秘,由于铝能被少量吸收,故对有肾功能衰竭者不宜长期服用。 6.消灭Hp 现已公认Hp是DU的主要病因,也是GU的主要病因,故应与抗菌治疗,以减少溃疡复发。 外科治疗 仅限于少数有并发症患者,手术适应症为:大量出血经内科紧急处理无效时;急性穿孔;器质性幽门梗阻;胃溃疡疑有癌变;内科治疗无效的顽固溃疡。 并发症治疗 1.急性上消化道出血 2.幽门梗阻 一般幽门梗阻不宜紧急手术,可禁食行胃肠减压,以观疗效。必要时作胃镜检查以对梗阻性质进行确诊。 ① 禁食和肠胃减压:一般梗阻应禁食,不完全梗阻可给予流质饮食。 ② 补充水及电解质:补充能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③ 洗胃:每晚用生理盐水洗胃并抽出胃内容物,以减轻炎症及水肿。 ④ 积极治疗溃疡病:如经两周积极治疗无效者应考虑外科手术。 |
|
![]() ![]() |